2023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大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脑卒中、心肌炎、酒精性心脏病、心内膜炎等。
1.传统治疗与干细胞应用
传统治疗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手术、心脏辅助装置、心房分流术以及心脏移植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心力衰竭进展,但多数无法恢复心肌功能。心脏移植虽可用于终末期病变,但面临费用高、供体稀缺等问题,适用人群有限。
干细胞应用
干细胞应用是指利用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干细胞能在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甚至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
此外,干细胞还可通过旁分泌机制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诱导心肌修复。这些物质能促进内源性干细胞激活、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细胞凋亡和异常增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促进组织修复。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多项临床试验表明,该治疗方法对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效果。
2.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机理
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成多种终末功能细胞,有望修复或替代心脏病发作时受损的心肌组织,帮助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度自我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经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在体外或体内适当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肌肉、腱、韧带、内皮、神经、肝和心肌等多种组织细胞,被视为理想的组织修复种子细胞。
损伤趋化归巢作用
当机体组织受损,损伤部位会释放多种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引导干细胞定向迁移至该区域,这一过程称为“归巢”,有助于发挥修复作用。
旁分泌机制
研究发现将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与心脏干细胞共培养,可以增加内皮细胞分化,加强血管新生,减少纤维化,起到修复心肌的功效。
促进血管新生
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还可以直接整合到血管上。整合的细胞大部分可以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的成熟进而促进新生血管。
免疫调节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能抑制梗死区域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细胞及因子对心肌的损伤。
3.研究证实
干细胞移植疗法治疗心力衰竭
2009年,美国患者迈克·琼斯成为首例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治疗后,其心脏射血分数从20%提高到40%,活动能力显著改善。在一项涉及14例患者的研究中,心脏泵血率平均从30.3%升至38.5%,心肌瘢痕组织在数月内明显减少。
4.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适用于哪些人群
根据2015年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的专家共识,以下情况可考虑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但须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
·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 心力衰竭; · 急性心肌梗死; · 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功能Ⅲ级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0.4); · 器质性心瓣膜病(计划手术,心功能Ⅲ级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0.3,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5mm,胸片心胸比例>0.7)。
5.写在最后
温馨提示
尽管干细胞治疗在心血管领域显示出良好前景,但目前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未成为常规治疗方法。其在细胞获取、培养技术、长期安全性及疗效验证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科学家也在不断探索如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其他类型的干细胞应用。
总而言之,干细胞治疗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随着科研与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可能成为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重庆铂而斐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不作商业用途,不作医疗建议,仅作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谅解,请联系我们删除。